赛迪斯-杨坐在家中,望着窗外。电话安静得有些反常。几个月前,他还在NBA的赛场上奔跑,如今却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。这位36岁的老将微微叹了口气,嘴角却依然带着一丝倔强的微笑。
“我还没正式退役,”他轻声说道,像是在告诉自己,也像是在告诉整个世界,“只是现在各球队都都很难签老将了。”
杨的职业生涯堪称辉煌。16个赛季,1104场常规赛,场均12.2分5.7篮板1.8助攻。他是联盟中少有的从“传统大前锋”成功转型为“现代空间型四号位”的球员之一。2017年入选最佳防守阵容二阵,2022年帮助公牛重返季后赛——这些成就都证明了他的价值。
但NBA从来都是个残酷的竞技场。随着新一轮劳资协议的实施,各队更加谨慎地使用薪资空间。第二轮奢侈税线的设置让球队不愿为第14或15个名单位置支付额外费用。老将底薪虽然相对便宜,但对那些想要避免硬性工资帽的球队来说,仍然是一笔需要斟酌的开销。
“我能理解球队的考量,”杨说这话时,眼神里没有怨恨,“现在联盟的趋势是培养年轻人。各队更愿意给新秀和发展联盟球员机会,因为他们成本更低,成长空间更大。”
确实,现代篮球已经变了。数据分析成为建队的重要依据,球队经理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有潜力的年轻球员,而不是已经步入职业生涯晚期的老将。即使这个老将还能贡献稳定的十分钟上场时间,还能在更衣室里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。
杨的训练师马克·威廉姆斯透露,这位老将的状态保持得相当不错。“他每天仍然坚持训练五小时,体重保持在107公斤,体脂率只有8.5%。他的低位技术和小球五号位的能力,仍然能帮助很多球队。”
那么为什么没有球队签他呢?
“这可能与联盟的整体风格变化有关,”篮球分析师杰森·史密斯解释说,“现在每支球队都想跑起来打,投更多三分。虽然杨的中距离很稳定,但三分不是他的主要武器。再加上年龄因素,球队可能会担心他的防守移动速度。”
但杨的前队友德玛尔·德罗赞有不同的看法:“泰(赛迪斯)的经验和无球移动是数据无法体现的。他知道如何赢球,知道在关键时刻该出现在什么位置。这些无形资产被严重低估了。”
事实上,杨的价值远不止于统计数据。他是更衣室的稳定剂,是年轻内线的良师益友。在猛龙时期,他帮助斯科蒂·巴恩斯适应NBA;在公牛,他指导帕特里克·威廉姆斯如何防守更强壮的前锋。
“我仍然相信自己能帮助一支球队,”杨说这话时,眼神坚定,“不一定是每晚上场30分钟,可能是15分钟,可能是指导年轻人,可能是带来季后赛经验。这些软实力很难用合同价值来衡量,但对赢球文化至关重要。”
目前,杨保持着耐心等待的态度。他明白赛季很漫长, injuries and roster needs will change as the season progresses。“当某支球队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大个子时,我的电话会响起的。”
或许他说得对。NBA的历史上从不缺少老将后半程加盟并帮助球队的故事。2012年的德里克·费舍尔,2016年的鲍里斯·迪奥,2020年的马克·加索尔——他们都证明了经验在季后赛中的价值。
夜幕降临,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。他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,是一条来自NBA球员协会的短信。他看了一眼,微微一笑。
“我还没说完我的故事,”他对着空荡荡的健身房说,“只是需要有人给我翻下一页的机会。”
篮球不会永远抛弃那些真正热爱它的人。赛迪斯-杨的故事,或许才刚刚进入最有趣的章节。